文//西域笔客
新和县在渭干河(龟兹西川水、白马河)西岸,其厚重的历史给新和县留下了众多古城、烽火台、屯田遗址、佛寺、石窟、关隘等文物古迹。境内遗存的古城、石窟、佛寺、烽燧、墓葬等达50余处,尤其是汉唐军屯遗址和佛教遗址众多,其中,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0多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有记载说,古丝绸之路开辟后,龟兹国成为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要冲,文化交汇、融合、碰撞,发展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龟兹文化。境内的通古孜巴西古城、它乾城、玉奇喀特城等文化古迹曾留下了历史名人班超、李崇等民族英雄、爱国志士屯垦戍边的足迹。
远在汉唐时期,新和就已经是西域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中心了,境内它乾城是班超治理龟兹的府址,玉奇喀特古城是鸠摩罗什出生地,唐“拓厥关”遗址更是历史著名的“丝绸之路”关口,一直有“汉唐重镇、龟兹故里、班超府治”的美誉。也有人称她是“龟兹军屯”,“歌舞之乡”,“乐器之乡”。
新和县的历史虽然悠久,但仔细梳理一下她的发展历程,不难看出,她的历史脉络还是很清晰的,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:
清光绪十年(1884)新疆建省后,新和属阿克苏道库车直隶抚民厅西乡辖地。
民国11年(1922),设托克苏县佐。民国19年(1930)10月27日,改托克苏县佐为托克苏县。
民国29年(1940)沙雅县大尤都斯庄拨给托克苏县。
民国30年(1941),托克苏县更名为新和县,意取新疆和平。
1949年新和县和平解放后,废保甲,设区乡,共建4区、12乡、4街、56村。
1951年,将沙雅县属提根、帕衣斯二村划归新和县。至今,总面积8223平方公里的整个县辖六乡两镇一个农场,总人口15万,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,隶属于阿克苏地区。
作者简介:
1.中国共产党党员。
2.新疆作家协会会员。
3.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,至今已在报刊发表纯文学作品500余篇,网络发帖10000余幅。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《回疆演义》、散文集《儿子娃娃新疆人》、散文集《丝路临眺》(与人合作),著有长篇抗战小说《绑票》、杂文集《夜雨烛灯录》、醉侃《水浒》、文献集《打捞西域》。
4.现任网易论坛新疆版版主。
5.现任网易论坛文史天地版版主。
6.写作宣言:用文字组织语言,用语言编织文章,其乐无穷也。
向以下坚持每帖必点评的圈子致敬!她们是:
中国当代文学网/******/中华艺术名人榜/******/中国工人之家/******/有志者事竟成/******/爱国独立团/******/诗人驿站/******/战友之声/******/鹤城文苑/******/紫薇文苑/******/文学平台/******/知己家园/******/草根茶社/******/诗文一束/******/相信真爱/******/紫荆轩/******/芳草地
评论